close

有人說台灣的景色不夠美,也許只是你站的不夠高,看的不夠遠。

還記得我第一次爬玉山山脈的時候,沿途壯麗的景色我至今仍難以忘懷,想爬高山,我們不一定要爬阿爾卑斯山、想看河,不一定要到亞馬遜河,在這裡,我們台灣,其實還有更多你想像不到,卻近在咫尺的美景,如果你羨慕中國的華山五獄、長江三峽,那你的家鄉台灣,你看得夠細嗎?

如果你常在Discovery看到許多讓你嚮往已久的國外美景,幻想有朝一日我環遊世界必定到此一遊,也許只是因為我們投入台灣空拍紀錄的資源不夠多,以至於我們每每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好山好水,第一個想問的都是:「這是哪裡?這是哪個國家?」。我高中老師放給全班看的「看見台灣」第一支前導預告片,讓我們猜這是哪裡?不誇張,有一半以上的同學猜不到這是台灣!(當然你懂得,不舉手更多)

除此之外,雖然紀錄片中有些地方我親自走過,也親眼看過,但是透過空中拍攝系統,我又有了全新的感觸,彷彿「見山不是山,見山還是山」(這個用法好像怪怪的...)

環保也是本片一個很重點的訴求,不管是土石流、過度開發山林、盜採砂石、超抽地下水、河川汙染

我們腳踏實地,視野受到各種限制,水管我們只看到兩三條、山坡崩塌我們只看到半側、河川汙染我們只看到一種顏色

可是當我們視角上升數百公尺,我們看到的是:水管網路一大片糾纏交錯,形成一個巨大的網羅,好像要整個朝我們抓過來、山的另一頭是我們最愛的看日出,遊客絡繹不絕的著名景點,河川像調色盤上的顏料一樣一大片,什麼顏色都有....

和教科書或是新聞報紙不一樣,看到這些畫面,多餘的形容詞都自然變成累贅,環境的求救聲原來是這麼刺耳,只有內心深刻的自我反省才是最真實的。

個人比較遺憾的部分:城市空拍的畫面有點少,我想畢竟台灣的高樓華廈還沒有見的那麼多,不若某些大城市燈光夜景之美,稍嫌可惜。

配樂部分,「看見台灣」講求旋律氣勢磅礡的交響樂,但我的胃口已經被漢斯季默等大師養大了,對比影像畫面帶給我的震撼,音樂就顯得比較平淡了。畢竟這還是純粹拍景的紀錄片,聽這種音樂久了會小膩。

我承認觀影前有點沒睡飽,所以後面眼皮有點重,有時候沒有旁白講話,光靠配樂再撐還蠻好睡的。

齊柏林導演的精神令人敬佩,一個年資二、三十年的公務員,在混幾年就可以爽爽領退休金了,但為了長久以來的理想,再加上莫拉克颱風帶給他的震撼,辭職投入拍攝工作。反觀現在整天只想抓住鐵飯碗的高普考學生,已經不僅僅只是勇氣的典範了。

空中拍攝設備成本昂貴,一天就要三十萬,總計9000多萬,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台灣累積1.8億的票房還只是小賺而已,台灣年度排名第九,也就是說如果票房沒有「排名前10」的話就鐵定賠本,有幾位導演敢在策畫階段算到這裡不會動搖的?

最後,看到一群人上攀上對著鏡頭熱情的頂峰揮手、拍手,接著上字幕「讓我們一起,讓台灣變得更好」騙走我最後一滴眼淚,誰能讓台灣變的更好?除了我們,還有誰呢?

p.s.台灣農田出現大腳印,呼叫劉寶傑!

arrow
arrow

    黑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